2024年世界防治肥胖日--健康体重,健康生活
2024-05-11 10:21 发布 共
5次访问
2024年5月11日是第七个“世界防治肥胖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中国居民超重及肥胖病人人数、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已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江苏省6~22岁学生人群超重肥胖率已接近40%。肥胖已经成为目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是最方便、应用最广泛的用于判定一般性肥胖的指标。根据表格中对应性别、年龄的界值,判断是否超重、肥胖:


1、高血脂:肥胖儿童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2、呼吸道疾病:肥胖儿童胸壁脂肪堆积,压迫胸廓扩张受限,顺应性降低,横膈运动受限,影响肺通气功能,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患呼吸道疾病。 3、脂肪肝:重度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病率高达80%,儿童肥胖是诱发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是肥胖儿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信号。 4、消化系统疾病:肥胖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是15%,明显高于正常儿童(4%)。 5、免疫功能低下: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低下,尤以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因而易患感染性疾病。 6、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为维持糖代谢需要,长期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引起糖尿病。 7、性早熟:肥胖儿童男性血睾酮含量及女性血清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体脂增多可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使下丘脑对循环中性激素阈值的敏感性降低,出现性早熟。性发育提前可引起性意识,会较早产生对性的迷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儿童学习和生活。 8、影响智商:肥胖儿童的总智商和操作商均低于健康儿童,其活动、学习、交际能力低,久之会出现抑郁、自卑,使儿童对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内向、社会适应能力低,影响儿童心理健康。能量摄入适量,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鼓励摄入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为基础的低能量、低脂肪、低糖、低盐并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坚持规律饮食,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夜间进食;少吃多餐,每餐只吃七八成饱,晚上不能吃得太饱,细嚼慢咽,不可吃的太快;餐后也不宜立刻起身活动,至少应休息一个小时。多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mL的饮水量。

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要有3天锻炼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的练习。保证每天累计2小时以上的白天户外活动时间。

超重肥胖者制定的减重目标不宜过高过快,减少脂肪类能量摄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做好记录,以利于长期坚持。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等。这些习惯对于儿童青少年维持健康体重和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上学和放学路上多步行、多骑车、少坐车;时常做伸展运动,减少久坐;居家时多做家务、多散步,减少看电视、手机和其他屏幕时间。运动要多样化,把生活、娱乐、学习和运动锻炼相结合。 儿童应注意平衡膳食,减少静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锻炼时间。儿童肥胖干预可通过饮食控制、行为修正和运动指导,饮食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能量摄入,不宜过度节食。
转载于网络